“三下乡”青春行 | 传承非遗文化 共促民族团结
团队名称: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“青春筑梦,爱心护航,科技兴农”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
7月3日-7月10日,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“青春筑梦,爱心护航,科技兴农”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,深入桂林市阳朔县、灌阳县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服务农村留守儿童“七彩假期”志愿服务活动。实践团面向当地小学各族留守少年儿童,通过形近字和同音字辨别、普通话绕口令和顺口溜游戏等方式进行教学,并精心准备普通话认知教学和推广等公益课堂活动;开展形式多样的“红领巾小课堂”主题教育活动,以国情区情、民族团结、少先队和共青团基本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,培养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,教育引导当地各族青少年从小牢固树立“三个离不开”“五个认同”意识。同时,开展“探寻家乡变化,感恩伟大祖国”活动,通过感受新时代十年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、人们生活的日益优越、国家政策的优惠对家乡发展提供的良好基础,增强维护祖国统一、民族团结的热情。
民族团结教育课
——实践团成员 黄嗣钟
团队名称:商学院“在非遗中邂逅艺语匠心,绘就民族团结和美画卷”民族团结实践团
商学院“在非遗中邂逅艺语匠心,绘就民族团结和美画卷”民族团结实践团在布央村、独峒村、同乐乡等多地开展为期5天的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在程阳八寨,团队成员参观杨恒金木构建筑博物馆,领略榫卯技艺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魅力,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;在布央村,团队成员学习“党建+茶旅融合”的发展模式,体会到茶业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;在同乐乡,团队成员采访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杨甜,感受她对侗绣的热爱和追求,侗绣不仅是一种技艺,更是一种传承和情感的延续;在独峒村,团队成员欣赏农民画,其作为一种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形式,展示了丰富的农村生活和乡土情怀,积极探索“非遗+”新模式来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;团队成员深入红军桥、程阳八寨红色教育基地等探寻红色足迹,重温红色记忆,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,坚定理想信念;团队成员借助“数字化+教育”模式,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展示了农民画和侗绣技艺,将非遗传承融入进数字化课堂,开创传承新模式,传承中华文脉,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实践团成员与中华木作大师杨恒金、
中华高级木作师杨云东合影留念
自治区级农民画传承人杨共国向实践团成员
传授农民画技艺
实践团成员进行采茶体验
实践团成员展示侗族刺绣学习成果
“品茶就是品味人生。”这是我在采访茶农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。其本质就是让我们慢下来,找寻自己的初心,敬畏天地、敬畏生命,品人生酸甜苦辣,并把它作为下一站出发的养分,使得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和充盈。除此之外,布央村的茶旅文化也是一个亮点,“以茶带旅,以旅旺茶”的发展思路,创造出了一条茶产业与文化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。茶旅融合,是茶与旅的交融,也是城市与乡村的互动,古与今的对话。让农业走出乡村,让茶景带来前景,茶旅融合大有可为,合理利用必定能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遇。
——实践团成员冯亚婷
我有幸参观了侗族村落、民俗展示馆和侗族艺术表演,亲身感受到了他们传承千年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。他们的歌舞、手工艺品和传统建筑都展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社区的深厚情感,让我对中国的多元文化更加骄傲和珍惜。我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,也体验到了当地的人情淳朴和友善之美。这种亲切和友善的交往使我深信,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团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。总之,“三下乡”去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经历使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感悟。我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多元文化之美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挑战,同时也体验到了人情淳朴和友善之美。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更加自豪和珍惜,也激发了我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。
——实践团成员徐铭阳
以青春之名
走进百县千镇万村
谱奉献华章
众多实践队伍已经亮相啦!
哪个学院的队伍最吸引你呢?
快快在评论区为你喜欢的队伍打call吧!
青年新媒体中心
文章来源:桂林理工大学青年新媒体中心
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
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
编辑:任文涛
封面:任文涛
校对:唐绚丽
责任编辑:崔之府
☞ 青媒君精选推荐,请温柔点戳我